历史上说的湘西赶尸匠他们到底是怎么操作的
在古老的中国南方,尤其是在明清时期,人们深信存在一种特殊的尸体——僵尸。据说这些尸体受到日月精华的影响,在某种神奇力量的作用下重新站立起来行走。它们面目狰狞,全身僵硬,指甲发黑尖锐,拥有锐利犬齿,是人们口中的妖怪。这些僵尸惧怕阳光,日间躲在棺木或潮湿阴暗的洞穴里,到了夜晚才出来活动。
它们以人血或家畜血液为食,对活人的攻击性强且力大无穷。当它们跳跃前进时,双手向前伸,形象十分可怕。关于僵尸的传说,有人将其定义为天地怨气、晦气所生的产物。这些僵尸不老、不死、不灭,被天地人三界所摒弃,在众生六道之外流离失所。它们在人世间以怨为力、以血为食,用众生的鲜血宣泄无尽的孤寂。
在古老文献《子不语》中,僵尸被细分为多个品种,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。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则对僵尸的外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:它们遍体白毛,眼睛赤红,手指如曲勾,牙齿外露,像利刃一样接吻时发出嘘声,血腥气息扑鼻。
在中国,尤其是湘西地区,有一个特别的职业——赶尸匠。他们所要赶的并不是真正的僵尸,而是尚未腐烂的尸体,被称为行尸。这种行当属于茅山术祝由科,发源于湘西的沅陵、泸溪、辰溪、叙浦四县。赶尸匠在天亮之前,将尸体赶往义庄或固定的小店。这些尸体通常披着宽大的黑色尸布,头上戴着高筒毡帽,额上压着书着符的黄纸。
在这些神秘的尸体队伍前,有一个手执铜锣的活人引领。他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,一面领着尸体往前走。他手中还摇着一个摄魂铃,让夜行人避开,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。若有两个以上的尸体,赶尸匠就用草绳将它们串起来,每隔七八尺远一个。
因为某些原因,有人在外地谋生客死他乡。湘西的习俗是尸体必须带回家乡安葬于祖坟。赶尸匠的职责就是将这些尸体分割成块背到死者家乡,再行拼接成整尸以安葬。为了不引人耳目,他们大都选择在夜里赶路,而且常常是数人组团同行。这种神秘的赶尸传统被后人添油加醋、以讹传讹,尤其是经过文人夸张和影视作品的塑造,形成了我们今天对僵尸的印象。但实际上湘西的赶尸其实是背尸而非赶尸。不过僵尸作为一种神秘的传说和文化的象征,将永远留在人们的想象中。